(健牙周病治療方式康醫療網牙周病治療/記者林怡亭報導)

有位媽媽帶著兩個月大的寶寶回診打預防針,檢查的時候發現嘴巴內側黏膜跟舌頭上有異常的白色斑塊,媽媽說寶寶這幾天比較容易哭鬧,奶量也比之前減少。醫師診斷
為鵝口瘡,是因為白色念珠菌咸染,經給予抗黴菌藥物塗抹治療後,即恢復正常;醫師並提醒,寶寶感染鵝口瘡,媽媽也要做治療。

白色念珠菌是黴菌 鵝口瘡易跟奶垢混淆

白色念珠菌是臺灣常見的黴菌致病源之一,鵝口瘡則是白色念珠菌的局部感染,好發於兩頰內側的口腔黏膜、舌頭及上顎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柯婷蓉表示,鵝口瘡外觀看起來是白色斑塊,很容易跟一般奶垢混淆,要區分是奶垢或是鵝口瘡,可以用棉棒或是濕潤的紗布輕輕擦拭,奶垢一般能夠輕易地去除,倘若是鵝口瘡則會持續附著在黏膜上,若用力擦掉白色斑塊,底下的黏膜會發紅甚至有出血點。

嬰兒是好發族群 寶寶會不愛喝奶

治療牙周病並不能只挑嚴重的部位治療,畢竟口腔內的細菌是流通的,會互相散布;牙周治療,必須將口腔內的整體細菌量降到最低,否則只是治標而非治本。此外,治療牙周病後,還要針對可能的加重因素進行矯正,例如缺牙重建等。一旦有缺牙,卻仍置之不理,很容易造成部分牙齒受力過大,加重牙周病的症狀;若牙齒排列不整齊,也容易卡住食物殘渣,造成口腔內細菌量增加。一旦等到很嚴重才治療牙周病,將加重牙周病治療的複雜度。若早期在牙周囊袋小於5 厘米時即被發現,只要讓牙醫師移除牙結石後,加強居家口腔清潔照護即可,但若牙周囊袋已超過5厘米,則需接受進一步的牙周治療。

鵝口瘡常見於免疫缺陷的病人,但一般健康的嬰兒是好發族群。柯婷蓉醫師指出,大多數被感染的嬰兒不會有明顯的不舒服,部分嬰兒可能會變得容易哭鬧甚至不愛喝奶;若是親餵的寶寶,口腔裡的念珠菌也會附著在媽媽的乳頭上,當媽媽的乳頭有念珠菌感染時,可能會有局部輕微紅腫、刺痛,或是媽媽親餵時異常疼痛等狀況,但這些症狀通常頗輕微,很容易被忽略。

親餵寶寶有鵝口牙周病治療方式瘡 媽咪要一併治療

因此當發現親餵的寶寶有鵝口瘡時,媽媽的乳頭也要一起治療。柯婷蓉醫師進一步指出,治療方式為使用抗黴菌的藥物直接塗抹在嬰兒的口腔黏膜,還有親餵媽媽的乳頭上,一般治療的療程約是7-14天,其他像是嬰兒口腔會接觸到的物品,例如奶嘴、奶瓶、固齒器或是玩具等都要徹底消毒,餵奶後的口腔清潔也是預防鵝口瘡的重要步驟。


牙周病是牙齒周圍支持組織牙根牙骨質、牙周韌帶(牙齦、齒槽骨)的疾病就要進行牙周治療。主要造成牙周病的原因大多和牙菌斑有關當我們吃完東西,會在牙齒表面殘留牙菌斑,若沒有徹底正確刷牙使用牙線清潔乾淨,牙菌斑裡的細菌散發出來的毒素首先會對牙齦組織造成發炎反應,牙菌斑會鈣化形成牙結石,其中堆積的細菌及所引發的發炎反應會更加劇烈,進一步破壞牙根周圍的牙周韌帶和齒槽骨,久了牙齒會開始鬆動甚至脫落。早期牙周病的症狀包括牙齦紅腫、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、口臭、牙齦萎縮等,但尚未造成牙齒周圍齒槽骨的破壞,此時期稱為「牙齦炎」。末期的牙周病除了上述牙齦炎的症狀更加惡化以外,還會出現牙齒搖動、牙齒位置偏移、牙齦化膿等症狀,此時的牙周病稱為「牙周炎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志琳 的頭像
    陳志琳

    陳志琳的好康介紹

    陳志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